大本营有意将战功赫赫的畑俊六大将召回担任军事参议官,进而曲线进34内阁这样的情报,显然不是冈村宁次能够掌握的。
看来影佐祯昭并没有丢弃他的同伴。
心中虽然震撼,畑俊六的口中却没有丝毫的松动,他直接驳斥了冈村宁次的说法:
“你说的这些我一个字也听不懂我在华中派遣军司令官的位置上非常愉快,这里是为天皇效忠的最好场所”
冈村宁次终于抬起了头,他用目光死死地盯住畑俊六,然后缓缓的说道:
“华中派遣军即将不复存在!在大本营的计划中,为了巩固其在中国占领区的统治、统一调配兵,以及便于对武汉政府施行政治谋略。将组成新的中国派遣军,以西尾寿造为总司令、板垣征四郎为总参谋长,设总司令部于南京。同时撤销华中派遣军。由中国派遣军统辖华北方面军、第十一军、第十三军、第二十一军及第三飞行集团。和国内的第一总军、第二总军、日本南方军、关东军组成五大战略集团。如果您真的留在华中派遣军司令的位置上,西尾寿造就会成为您的上司!那样的话,您距离陆相的位置,可就越来越远”
如此清晰的计划,除非冈村宁次真的全部了解,否则绝不可能说的如此没有破绽。畑俊六的心中已然是相信了,但他必须搞清楚,站在冈村宁次背后的那个人到底是谁。
“是谁告诉你这些的,影佐祯昭吗?你怎么能证明,这不是板垣征四郎的阴谋?”
“影佐祯昭和板垣征四郎虽然都是搞情报出身,但立场并不相同。尤其是对待德意,影佐君非常支持您的联合方案,所以不希望您被困在华中。他认为您的舞台应该在东京,在内阁”
不仅是对待侵华战争的态度,是否加入德国与意大利轴心国集团,日本国内目前也分成两派。海军反对和德国意大利结成同盟,而陆军则认为如果想要战胜苏联,必须有和德意绑在一起。陆军之所以积极推动畑俊六加入内阁,就是因为现在的陆相不敌海相,内阁里面拒绝同盟的声音占了上风。
陆军,需要换一个强硬的代表。
“他这样认为?那你呢?”
“大将阁下,我既然能够跪在您的面前,难道还不能表明我的诚意吗?如果您不介意,我和影佐君都将跟随着您”
仅仅一个冈村宁次,畑俊六未必看在眼里。但如果再加上一个影佐祯昭,那情形就完全不同了。
中国战场,是明刀明枪的正面作战,依靠勇猛就可以了。而到了日本国内,要和那些阴险的官员过招,影佐祯昭的作用绝对胜过十个冈村宁次。畑俊六真的很需要有个人在阴暗的世界为他解决很多的问题。
“你的事情现在一直被人咬着,相当麻烦而且还有更大的隐患在后面,黄浩然没有死,按照他的脾气,八成会站出来正面反击,到时候下不了台的陆军省必须有人出来背黑锅,无论怎么看,擅自采取行动的你,都是最佳人选”
畑俊六的态度开始松动,冈村宁次知道他的机会来了。
“大将阁下!我不求留在华中派遣军,也不求保留现在的军衔调到北方去也是可以的,进不了关东军的话,驻蒙军也没有问题,只要让我留在军队,等您成为陆相,我一定能够获得复仇的机会”
畑俊六静静的看了冈村宁次很久,忽然露出了微笑。他慢慢的伸出右手,将冈村宁次从地上拉了起来。
“那就驻蒙军吧不过你能保留多高的军衔,就要看黄浩然会让陆军省多难堪了”
冈村宁次站在畑俊六的对面,低头不语
武汉,郊区的一座大宅子里,挤满了各国的记者。
这里将举行一场新闻发布会,为避免因汉奸出卖遭到日本人的飞机轰炸,军政部让他们提前在市区的另外几处地点分批集中,然后用卡车运到这里。如此一来就没有人知道新闻发布会所在场所的准确位置。如果这样还遭到日机轰炸,那只能说明民政部内部有鬼子的奸细。
环视一眼会场,以“中”字开头的报纸几乎全都来了:中报、中央日报、中国时报,这些记者分配到了最靠前、最中央的位置。
稍微差些的位置则分给了外国记者,最后是抗战时期刚刚成立的一些救亡报社,例如:进步日报、奋斗日报、救国日报、正义报、救亡情报、复兴日报等等。
到达会场之后,军政部的一位少将军官站出来做了简单的通气,原来此次的会议,军政部是要针对上海部分报纸宣称日本人在交战中杀死了中国抗战名将黄浩然的事情做出回应。
上海的报纸已经发售了半天多的时间,在日本人的有意推动下,武汉这边也收到了消息。只是由于战时新闻出版实施了管制,所以主流的报纸都没有转载来自上海方面的消息。编辑们一直等着武汉政府的权威发布,但却迟迟没有动静。已经有人在心里猜测,莫非黄浩然殉国的消息是真的?
有性急的,在刚才少将军官通气时,就忍不住展开了追问。但站在话筒前的那名少将只是支支吾吾,仿佛满脸都写着难言之隐。这样的态度顿时让在场的中国记者们心凉了半截。
倒是那些老外,因为中日之间的这场战场与他们无关,所以显得格外的悠哉。在等待新闻发布会开始之前,这些金发碧眼的家伙互相闲聊着,其中全是美女和风景,以及发布会结束之后去什么地方消遣。
一名中国的抗日名将,死了也就死了。对国外的读者来说,看这样的一篇新闻能有什么意思?还不是要登在中国版上,去换些中国人的钞票。
那篇通稿回去改改算了,黄浩然“活着”的时候,外国记者关心的也是他的花边新闻和私生活,如今他“壮烈殉国”,在外国记者眼中,他连供献私生活的价值也没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外国记者的轻佻终于引起了中国记者的公愤。在几次言语摩擦之后,双方开始脸红脖子粗的对立。屋子里的记者慢慢分成了两堆,隔着中间的一排空椅子,都试图用眼神杀死对方。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