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两界:从扮演雷部正神开始 > 第217章 “太平”纲领

  圣人者应时权变。

  何谓圣人?

  子曾经曰过: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有君子,有贤人,有大圣。

  另一位子也说:上为圣人,下为士、君子。

  可见在儒家之中,圣人便是最高道德和理想人格的体现者。

  文昌帝君生前乃是九州世界儒家一代文宗,既是君子,也可称贤人,离圣人之境界已然不远。

  故而,文昌帝君时时以圣人之标准要求自己。

  应时权变乃是理所当然之事。

  何谓应时权变?

  时移世易,唯易不易。

  意思是,一个有着崇高道德与理想人格的儒家士、君子,乃至贤人,甚至圣人,都应当跟随着时势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为人处世之道。

  放在文昌帝君身上,便是从属于太乙救苦天尊之后,便应当以天尊的事业为事业。

  不仅要积极完成天尊交待的事情,更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天尊及天尊麾下势力,去做利于天尊的事情。

  甚至,“推动”天尊的视角拔高,思想升华,追求蜕变。

  此是为人臣之道,也是为人师之道。

  所谓帝师,先是臣,后是师。

  文昌帝君深谙其道。

  只一番坦诚交流,便推动了很多改变的出现。

  首先是总目标的树立。

  目标是对活动预期结果的主观设想,是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主观意识形态,也是活动的预期目的,为活动指明方向。

  具有维系组织各个方面关系构成系统组织方向核心的作用。

  一个明确的、崇高的、值得人为之奋斗终生、付出一切的总目标,对于一项事业有着极其重要的长久激励效果与持续凝聚作用!

  在文昌帝君的话术下,黄天基于差点瞎眼却仍没有彻底磨灭的“彼可取而代之”心思,基于位格可以继续跃迁的特性,基于太乙救苦天尊神职“统天御地”的基础,给太乙救苦天尊及其麾下的事业立下了一个总目标: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或者说得更温和一些:

  “罢废六天故气,推授三天正法!”

  这两种说法实质指向的是同一件事,两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

  前者针对普罗大众,便于理解,适合广为传播。

  后者高大上,有内涵,主要针对天尊的从神、生、信众,统一意志。

  顺带着针对此界的修行宗门、世家门阀、散修、小集体,统战宣传,宣传统战。

  毕竟所谓“六天故气”,指的就是:

  “下古委怼,淳浇朴散。三五失统,人鬼错乱。六天故气,称官上号。构合百精及五伤之鬼、败军死将、乱军死兵,男称将军,女称夫人。导从鬼兵,军行师止。游放天地,擅行威福。责人庙舍,求人飨祠。扰乱人民,宰杀三牲。费用万计,倾财竭产。不蒙其佑,反受其患。枉死横夭,不可称数。”

  完全符合此界大玄皇朝滦州以外地域的普遍现状。

  妖、魔、鬼、怪、神肆虐,人族底层百姓民不聊生,时时刻刻处处皆有“不蒙其佑,反受其患”的灾难发生。

  枉死横夭在妖、魔、鬼、怪、神手上的黎庶黔首,当真是不可称数!

  很多地方用一句“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来形容,绝不为过。

  而从太乙雷声应化天尊开始,到现在的太乙救苦天尊,再到以后可能出现的黄天上帝,所做之事,就是斩妖除魔,救苦救难,伐山破庙,拔除淫祀,调和阴阳,恢复秩序。

  这不仅是宣称,也是事实。

  容不得半点质疑!

  也无人能质疑!

  其次是名号。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太乙雷声应化天尊阶段也好,太乙救苦天尊时期也罢,天尊麾下疆域之中,无论是从神,还是生、信众,或是百姓、衙门,其实都不知道,该如何正式称呼“天尊麾下之势力”。

  久而久之,所有人都默认了,天尊麾下之势力就是天尊麾下之势力。

  没有什么正式称呼。

  或者,无需什么正式称呼,随便喊喊就得了。

  像极了一个草台班子。

  处处透着荒唐。

  听完文昌帝君的以上评价,黄天很是赧然。

  果然啊,做人还是要多读书。

  他居然连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都没想明白,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把太乙雷声应化天尊和太乙救苦天尊给顺利扮演下来,还占据了整整一个滦州,也是一件十分希奇的事。

  估计也就是在此方世界,碰上大玄皇朝才能如此。

  若是换到九州世界,换到大雍王朝境内,别说占据一州了,可能连一县之地都还没占稳,就会迎来坚硬铁拳的残酷打击。

  “所以,天尊,我们该给所谓‘天尊麾下势力’取一个怎样的名号?”

  文昌帝君的询问让黄天回过神来,压下了羞赧的情绪。

  稍稍思索一番,黄天眼前一亮,有了主意,一字一顿说道:“太平道。”

  “太平道?”

  文昌帝君复述了一遍。

  先是有些疑惑,继而如饮美酒一般飘飘然,欣喜说道:“国家昌明,社会稳定,天下太平!好!好!好啊!”

  说着,文昌帝君还觉不过瘾,索性引吭长啸:“好一个太平道!”

  一旁的黄天不是很能理解,文昌帝君听到“太平道”这个名号之后,为何会如此激动。

  文昌帝君这时又长啸一声,解了黄天的疑惑:“好一个为万世开太平的太平道!”

  额……

  黄天不由得汗颜。

  他哪有什么“为万世开太平”之意,不过是拾大贤良师牙慧而已。

  毕竟连“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都用了,索性把拿来主义发挥到极致,连“太平道”的名字也给用上。

  就是不知道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请大汉赴死的张角,和提出“罢废六天故气”的张陵张辅汉,得知此事以后,会不会一起跳出来揍他这个假冒的太乙救苦天尊,透支自封的黄天上帝!

  一时间,文昌帝君激动长啸,黄天心思浮想联翩。

  不过黄天没有遐想多久,便被恢复平静的文昌帝君继续拉着推进改变。

  在“总目标”与“名号”之后,紧接着便是仪轨。

  无规矩不成方圆。

  没有严密仪轨的宗.教,非常容易陷入混乱,走上歪路。

  这一点,黄天前世有所了解。

  毕竟前世道教起初也充斥着原始宗教的粗陋浅薄风貌,稂莠不齐,出了不少恶人恶事。

  是寇谦之寇天师大力改革,去芜存菁,废除伪法,整顿组织,修订戒律、科仪,前世道教才焕然一新。

  后续又有多次革新、优化,方才有了相对严密合理的道教体系。

  但是黄天也仅仅只是了解皮毛,不通内里。

  而负责宣扬天尊神名、传播天尊信仰的少女神使李灵素,一则受限于出身,见识不足,二则缺乏经验,三则无人引导,故而在传.教过程中,没能及时建立成体系的仪轨。

  不过现在,文昌帝君来了,仪轨便有了。

  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

  生前身为九州世界儒家文宗,文昌帝君对九州世界道教的仪轨有着深刻了解与认知,是一件十分合理的事情。

  因而不到一盏茶时间,文昌帝君便拿出了一整套即插即用的宗.教仪轨出来。

  包括但不限于斋戒、坛醮、礼仪功课。

  关于斋戒、坛醮这两部分,文昌帝君更是拿出了极其详细的科仪出来。

  有了这一整套仪轨,少女神使李灵素以后再举行祭祀天尊的仪式,便不会显得太过凌乱,太过随便,不成规矩了。

  非壮丽无以重威。

  相信从此以后,祭祀太乙救苦天尊的斋醮科仪,不仅不会贻笑大方,反而会让一些暗中观察的有些人心生凛然。

  仪轨确立妥当以后,便是重中之重的,经典!

  在文昌帝君给出的仪轨之礼仪功课里,其实已经有许多九州世界道教的经文,与天外而来的经文。

  这些经文不能说不好,甚至非常好。

  即将成立的太平道从神、生、信众诵念这些经文,修持这些经文,绝对能够得到许多收获。

  但是一个组织,一定要有记述该组织纲领思想的“经典”。

  比如《宣言》一书的早期存在,又比如后续明确的马.列主义,毛思想!

  等等等等,不胜枚举。

  如此,这个组织才能真正意义上长存,且历久弥新,持续保有生命力。

  如果此刻的太乙救苦天尊真的是太乙救苦天尊,或者说只是太乙救苦天尊,即将成立的太平道的“经典”应是《太乙救苦护身妙经》、《太上三生解冤妙经》、《太上洞玄灵宝救苦拔罪妙经》、《太乙救苦天尊说拔罪酆都血湖妙经》、《慈尊升度法忏》、《太上青玄太乙救苦拔罪法忏》、《太乙救苦天尊济度锡福宝忏》、《太上青玄慈悲太乙救苦天尊宝忏》等。

  如果即将成立的太平道要往黄天了解一些皮毛的大贤良师版太平道的方向靠,“经典”应是《太平经》。

  所谓《太平经》,又叫《太平清领书》,涉及天地、阴阳、五行、十支、灾异、神仙等,构筑了早期的“天人合一”思想;

  以阴阳五行学说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图景,提出了一套“无为而无不为”统治术;

  提出了修道的教徒的修身养性术;

  提出了财产共有、自食其力的善恶报应观念,指出只有人们信修正道,方可断除灾异而得道成仙;

  也反映了平均主义和平等理想的朴素民本思想。

  相较于《太乙救苦护身妙经》等一系列太乙救苦天尊相关的经文,黄天自然而然地更偏向于《太平清领书》。

  问题在于,黄天虽然看过部分《太平清领书》的内容,但一来没有看全,二来彼时没有过目不忘的能力。

  就算现在深挖记忆,也无法把《太平清领书》完整复现出来。

  等等……

  正这般想着的时候,黄天猛地发现了一个盲点。

  除开天书之类从天而降、自然而生的奇文,世间绝大多数书籍都是人写出来的。

  《太乙救苦护身妙经》如此,《太平清领书》也是如此。

  没道理别人能写书,他黄天,太乙救苦天尊不能写书!

  就算自己的著作能力与学问素养有所欠缺,边上不还有一个生前是九州世界儒家文宗、现在主文运功名的文昌帝君吗?

  更何况,今不必不如古,学问、知识、思想也是不断发展、不断更新、不断拔高的。

  《太平清领书》的内容,无论是天地、阴阳、五行、十支、灾异、神仙等与修行相关的部分,还是社会设想、治国安邦、善恶报应等与治政、民生相关的部分,算得上别具一格,高屋建瓴。

  前者且不多说,后者的话……

  相较于黄天真正笃信的宣言、毛思想等,就显得很是不足了。

  “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心中嘀咕了这么一句,黄天决然打定主意,知道自己该拿怎样的一部书,作为即将成立的太平道的“经典”了。

  以原版《太平清领书》为蓝本,将《太乙救苦护身妙经》等太乙救苦天尊相关经文纳入其中,修成《道藏》的形式。

  关于天地、阴阳、五行、十支、灾异、神仙等内容,由文昌帝君参照九州世界与此方世界的相关典籍,进行编纂。

  既图全,也图精,尽可能做到两个字:权威。

  而黄天自己则去把控社会设想、治政纲领、民生思想等相关内容。

  具体该怎么去做呢?

  他想的是,像毛思想选集第一卷开篇的《分析》和《报告》那样,

  去做阶级调查,去论证谁是敌人?谁是朋友?

  去真正摸清楚大玄皇朝的现状,革.命的迫切性,如何组织等等一系列问题。

  去告诉普罗大众,太乙救苦天尊、太平道的太平天下,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太平天下。

  又该如何实现!

  文昌帝君听完黄天的想法,震惊得讷讷无言。

  就连一品神敕都开始晃动起来,神位隐有不稳之势。

  这是何等之思想?

  这是何人之思想?

  竟比大雍皇帝陛下更加伟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