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抗日之我为战神 > 第三百一十八章 杨震的自信

  

  

  但杨震对郭炳勋的担忧,却很是不以为然,因为杨震坚信自己培养出來的这支有着钢铁意志一样的部队,无论形势再恶劣,作战环境再残酷,都绝对不会有人会被俘,对于这一点,杨震无疑是相当的自信。

  因为这支部队,是他一手训练和培养出來的,沒有任何人,比他对这支部队更加的了解,他坚信自己一手训练出來的这支部队,在任何的时候,面对任何一个对手,都会有钢铁一般的意志,他们的意志力,比日军更加坚韧、更加刚强,面对任何的困境,都不会去屈服。

  这支部队是杨震一手锻造出來的,也是一手训练出來的,即便是到了现在,杨震对这支部队投入的精力,也是其他的部队比不了的,所有的条例、条令,以及所有的作战理念,都是杨震一手拟定的,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杨震对这一点相当有自信。

  至于武器装备被日军缴获,甚至是仿制用來对付抗联,对于日军的了解,让杨震一样不以为然,的确直属侦察旅的武器装备,在目前全世界來说,都是最先进的,如果有着健全工业体系的日军想要仿制,短时间之内可以大规模的换装。

  但正是因为这些武器的特点,才让杨震最不担心的,对于一贯讲究一支百发不中的步枪,不如一支百发百中步枪的日军來说,过于强调射击精度和射程的手动全装药步枪,才是最适合他们国情的。

  而且对于一个有着完整装备体系的国家和军队來说,即便直属侦察旅的部分装备落入日军手中,但这些以轻武器为主的装备,对于日军來说几乎沒有什么用,因为改变一个国家的武器装备体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尤其是对日军这样一向过于强调符合本国特点,本身观念又比较保守的军队來说,在战时改变轻武器装备的体系,根本就不可能,轻武器生产数量巨大,在弹药不通用的情况之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轻易的更换。

  让一支过于强调武器精度,却对射速不屑一顾,尽管屡次吃过大亏,但依旧痴心不改,在武器研究上却偏偏好剑走偏锋的军队,改变传统观念,那里会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哪怕是小批量生产,也不会浪费那个资源的。

  而且对于轻武器这样,装备数量巨大的武器,在战时更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以日本人精密计算到骨头里面的习惯來说,即便是想要学抗联这种作战模式,他们也不会为了这支注定规模不会太大的部队,改变自己武器装备的体系,哪怕是少量的装备,也不会做任何改动的。

  就像其去年新装备的百式冲锋枪,明知道其使用的八毫米南部子弹性能很差,但却在自己有着相对强大生产能力的情况之下,过于强调与其大量装备的南部十四式手枪通用,而依旧不愿意更换口径,配备性能更加优良的弹药。

  而且这支冲锋枪不仅安装了两脚架,还安装了最远射程标示可达到一千五百米的标尺,最让人无法接受的是,这支冲锋枪与日军所有的步枪和轻机枪一样,都安装了刺刀座,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使用日本陆军制式三零刺刀去与敌军批刺刀。

  让冲锋枪有拼刺能力,恐怕全世界独此一家,想想端着那么短的冲锋枪,去与比他们长的多步枪拼刺刀,不能不让人感觉到极其可笑,就像他们最新式的九九式轻机枪,也安装了刺刀座一样,拎着几十公斤的轻机枪去拼刺刀,也就日本人能干出來,由此日军高层的保守和固执,可见一般。

  这个直属侦察旅配备的武器,虽说与抗联野战部队有相当的不同,但是在弹药上却是通用的,而且机枪一类的装备,基本上都差不多,这是抗联所有部队维持弹药供应的保证,也是减轻军工生产压力的一个重要步骤。

  而日本人除非全面大规模给全军换装,否则根本就不会为了这么一点装备,新开一条生产线的,正是因为对于日本人一贯吝啬的习惯很是熟悉,杨震才坚信日军即便成立特种部队,也不会为他们配备和抗联一样的装备。

  四零式自动步枪是抗联的制式装备,几次大战下來,落入日军手中的数量肯定发不在少数,但却从來沒有看到过日军装备类似的武器,说明日军压根就沒有对其进行任何的仿制,也并未进行太多的研究。

  日本人就连精度和威力,以及射速虽说略逊色于这款步枪,但除了射程比较近之外,无论是射速和射击精度,都完全满足日军需要的抗联大规模装备四零式自动步枪都不肯仿制,那里还会更换这种既有冲锋枪和机枪的射速,但精度又比手动步枪略显不足的步枪。

  那对于资源紧张的大日本帝国來说,岂不是太过于浪费子弹和精力,尤其是眼下日本人将战火已经从中国,点燃到了整个太平洋与印度洋,资源更是紧张的时候,更不会换装这些即不节省子弹,又不能进行白刃战的武器。

  抗联大量装备自动步枪的原因是因缘际会,除了原本的轻武器口径过多,不仅严重的影响到军工生产,而且也给使用上带來很大的困扰,而单独装备几种制式步枪中的任何一种,又数量上无法满足需要。

  在还要抽调大批的装备和弹药,支援关内兄弟部队的情况之下,更是难以为继,而且对于杨震來说,以现有的军工生产能力,一是短时间之内无法满足全部换装的需要,二,进口高价的枪钢生产那些落后的武器,他也实在受不了。

  同时与美国人的交易之中,又被美国人扣押了一笔交易抵押金,这笔钱搁在美国银行里面,对于杨震这个特别了解美国人的人來说,并不是一个保险的举措,但美国人又坚决不肯撒手,想要转为现汇相当的困难,尤其等到战后,沒准美国人找借口直接将这笔钱扣押。

  在多方考虑之下,杨震最终下决心利用美国人强大的军工生产能力,将名义上是属于自己,但是实际上很难真正能拿回來的这笔钱直接给部队换装,反正以美国人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对于这种制造并不复杂的武器來说,一年几十万的产量还是可以保证的。

  在这批轻武器全部运回东北之后,杨震又以部分款项,将美国人用來为抗联生产轻武器的生产线,全部买了回來,统一繁多的轻武器口径,减少后勤的压力,也节约对根据地同样宝贵的铜材,并将这笔被美国人扣押的资金,套购成部分的装备也算是一种一举两得。

  抗联的换装是一种阴差阳错,其实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而对于日军來说他们沒有这样的压力,同时再加上沒有急需换装的必要,以及内心对中国的蔑视,他们是不会装备这种抗联制造武器的。

  至于榴弹发射器一类的特殊装备,有着掷弹筒一类生产更为简单,其自认为威力更大的武器,同时也是日军制式装备的性能差不多的武器,日本人也未必看得上,真正担心的武器装备,只有抗联只装备了直属侦察旅的那种手持对讲机。

  但这种对讲机制造费用巨大,然而除了轻便之外,又有着有效通讯距离短,易受干扰的特点,也是一贯在武器研发上吹毛求疵的日本人看不上的,最关键的是这种看起來轻便的通讯设备,离开抗联制造的小型中转电台,几乎起不了太大的作用。

  即便日军缴获了一两部,并进行一定的仿制,但搞不到中转机,恐怕也不会大规模的采用,相对于更加倚重无线通讯设备的抗联,日军在战术通讯上,似乎更加倚重野战电话,所以杨震对于郭炳勋的担忧,并未放在心上。

  至于日本人通过战俘掌握特种作战模式一事,杨震更沒有放在心上,因为他清楚除了一些作训参谋人员和高级干部之外,那些在这支分工明确的部队之中,只掌握自身需要掌握作战技能的一般人员,就算真的被俘叛变,日军军也无法掌握这支部队的全面的技战术技能,以及全部的战略战术体系。

  即便是有一些武器装备落到日军手中,但是不掌握完整的作战理念,空缴获那些武器装备除了展览,基本上沒有任何的作用,除非日军想要在这个时候,改变自己的装备体系,将他们的三八式和九九式步枪,也全部更换为自动步枪,否则这些武器到了日军手中,只能是研究、研究,或是吹嘘他们的赫赫战功。

  此战之中军区直属侦察旅,这支总部手中的尖刀部队伤亡的确大了一些,同时因为首次大规模的集中使用,又始终在最危险和最艰难的第一线作战,一些情况泄露出去,并非是不可能。

  这样的情况,对于这支部队的隐蔽性來说,的确很大的影响,虽然从此战的结果來看,这个代价付出还是值得的,但杨震坚持认为,泄露出去带來的风险更多的是日军会苦心计划,寻找对付这支部队的战术。

  至于他们真正去掌握抗联的这种特种作战运用的风险,恐怕他们还沒有那个本事,特种作战可不是窥一斑,就能见全貌的,除非在有一定资料在手的情况之下,经过长时间下大力气去摸索,否则单凭一些掌握的一鳞半爪的毛皮,根本就难以真正的迈入殿堂。

  要是特种作战的战术,真的那么容易掌握,装备那么容易的配齐,那后世岂不是全世界都特种部队满天飞了,的确后世的特种部队,几乎每一个国家都有,但真正称得上强手的,就那么几支。

  大部分国家的特种部队,与其说是军队,还不如说是特警更适合一些,而且规模普遍都不大,有的甚至只有一个连级,特种部队的选拔和投入,一般的国家都很难真正负担的起,其战略战术,也基本上都是不传之秘。

  就算联合演习,别人不告诉你,就算在边上看着,你也无法真正的掌握,如果俘获一两个对方的特种兵,就能掌握对方的全部特种作战方式,那根本就不可能,因为每一个国家的特种作战模式,都是成为一个体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