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仙侠版水浒 > 第三百八十四章 曾经的结义兄弟

  …

  光阴荏苒,光阴似箭。

  转眼间,江鸿飞和王庆结义已经过去了十年。

  这十年,王庆因缘际会,越弄越大。到后来赵宋王朝调来将士,非贿蔡京、童贯,即赂杨戬、高俅,他每得了贿赂,那管甚么庸懦。那将士费了本钱,弄得权柄上手,姿意猺剥军粮,杀良冒功,纵兵掳掠,骚扰地方,反将赤子迫逼从贼。自此其势渐大,纵兵南下。一总被他占了八座军州、八十六县。自称“楚王”。于南丰城中,建造宝殿,内苑,宫阙,僭号改元;也学宋室,设文武职台,省院官僚,内相外将。割据一方。不失为是一个豪杰。

  而江鸿飞更厉害,先后灭掉大辽王朝、田虎、赵宋王朝、高丽王朝,大败金国,震慑西夏,登基称帝,独霸一方,手下文臣武将数万,兵马上百万,天下无敌。

  这样的两个人,要是联手,天下何人能敌?

  事实上,江鸿飞多次招降王庆,许诺,只要王庆肯带手下来投奔,封他来并肩王,赏赐大屋千间、灵钱五百万、美婢千人。

  可王庆,宁为鸡首,不为凤尾,就想割据一方,逍遥快活,不愿意臣服江鸿飞。

  为此,王庆不惜跟南宋小朝廷、金国、西夏联合,一块骚扰大元军。

  王庆满以为,江鸿飞的大元帝国虽强,但也应该架不住他们四家联合。

  不想,四家才联合没多久,他们四家中实力最强大的金国就吃了一场大败仗,第二大的西夏跟大元军在横山地区反复拉锯战,南宋小朝廷更是让大元军给赶到了长江以南。

  王庆一伙感到事情似乎有些不太妙。

  军师都丞相李助劝王庆:“大王不听我言,非要联合北狄、西戎、残宋与大元皇帝为敌,今我四家联合,亦难敌大元,其他三家皆偃旗息鼓,我大楚恐首当其冲,大难临头矣。”

  这些年,酒色已经掏空了王庆的身体,让他纵欲过度、眼窝深陷,不复当年的俊朗。

  但王庆到底是一方豪杰,气度还是未失的。

  王庆笑道:“他人不知,军师还能不知?寡人之所以敢挑衅寡人那义兄,那是因为寡人有后手,有这后手,何惧之有?”

  王庆说的这个后手是童贯。

  当年,王庆跟童贯之弟童贳之女,杨戡的外孙,童贯抚养为己女,许配蔡攸之子,却是蔡京的孙儿媳妇的娇秀通奸。

  过了三月,正是乐极生悲。王庆一日得烂醉如泥,在本府正排军张斌面前,露出马脚,遂将此事张扬开去,不免吹在童贯耳朵里。童贯大怒,密使人吩咐了府尹,寻罪过摆拨他,将他刺配远恶军州,以灭其迹,后他被断了二十脊杖,唤个文墨匠,刺了面颊,量地方远近,该配西京管下陕州牢城。

  这才有了后来,段家庄重招新女婿,房山寨双并旧强人,楚王王庆的诞生。

  从这方面来说,王庆跟童贯可以说是有仇。

  但话又说回来,此事是王庆偷童贯的养女,破坏蔡、童、杨三家的联姻在先,这才有了童贯对王庆的报复在后,认真说起来,完全就是王庆自找的。

  关键,王庆因祸得福,割据一方,成了四大寇之一,享受了十年豪强生活。

  更为关键的是,赵宋王朝亡了,可童贯手上还有几十万能征善战的平南军精锐。

  再看,当初童贯想要联姻的蔡家和杨家。

  前者已经彻底投降了大元帝国,成了童贯的敌人。

  后者更是早已没落,家破人亡。

  而王庆则是割据一方的楚王。

  关键,童贯占据的江南和王庆占据的八座军州、八十六县还挨着,甚至是背靠背。

  童贯和王庆成了天然盟友。

  于是,童贯便费劲罢力地将他的养女娇秀找来,嫁给王庆做妃子,两人悄悄地完成了联姻。

  因为童贯还是宋臣,跟王庆这個已经建元改制的大寇联姻不好,双方才没有声张这段亲密的关系。

  王庆认为,有童贯以及他的那几十万平南军精锐在,就算江鸿飞拿他开刀,他也不怕。他就不信,他手上这五六十万大军,再加上童贯手上的五六十万精锐,挡不住江鸿飞攻打。

  李助悠悠地说:“田虎、大宋哪个没有上百万大军,哪个又禁住他攻打了,大王太小觑大元皇帝了。”

  王庆不以为然地一笑。

  见此,李助在心中叹了口气,然后默默地离开了……

  ……

  公平地说,赵构不抵抗,一心逃命,其实也有他自己的理由。

  首先,赵构的能力不行,无法在短时间内彻底整合北宋王朝留下的巨大资源力挽狂澜,这肯定是没跑了。

  其次,赵构很担心,他的皇位来路不正,他甚至将那些宋军将士听调不听宣都归纳到他的皇位来路不正上。

  偏偏,主战派的口号还是迎回二圣。

  这赵构怎么可能听主战派的,他当然得向着维护自己统治地位的主和派了。

  再次,老实说,赵构跟赵佶、赵桓以及他的族人没有多少感情。

  韦贤妃是不得风流天子、巅峰期嫔妃比江鸿飞还多的赵佶宠的女人。

  韦贤妃之所以能生下赵构,全靠乔贵妃帮忙以及她自己争气一次就中。

  也就是说,除了在韦贤妃身上播了一次种,赵佶和韦贤妃几乎再没有了交集。

  有一幅发生在赵构小时候的画面,始终在赵构脑中挥之不去。

  那就是,每到夕阳西下掌灯时分,韦贤妃总会站在宫殿的庭院里赏花,目光看似盯着花,实际上是在望着宫墙的那一边,面容忧伤,神色忧郁,直到青春不再,愁眉也未曾舒展过。

  长大之后赵构才逐渐明白,韦贤妃年复一年等着的是赵佶。

  只可惜,韦贤妃却始终也没有等来赵佶。

  连带着赵构也是不得赵佶宠的儿子。

  赵佶的态度,就是赵宋王朝皇室和宗室对人的态度。

  说这个任务是九死一生也不为过。

  结果,赵桓派赵构去议和。

  这实际上就是让赵构去送死。

  为了让赵构死得安心点,赵桓特意升赏了韦贤妃和邢秉懿。

  韦贤妃也是唯一一个赵构真心想救的人。

  不过,在赵构看来,现在还不是救韦贤妃的时候,再说他也听说了,韦贤妃在江鸿飞那里过得还不错,他也不着急将韦贤妃给救出来。

  总之,赵构不会因为感情用事,而自投罗网的。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赵构认为,宋军虽然不少,但他们大多都不听他指挥,最典型的两个例子就是手握重兵的宗泽和童贯,他们一个一直自顾自地跟大元军打,另一个则是一直按兵不动,赵构拿他们一点办法都没有。

  而且,宋军当中敢于跟大元军交战的只是少数,更多的宋军,见大元军来了,要么直接开城投降,要么四散而逃,就算有一些顽抗到底的,也只是为了保护他们自己的战略空间和他们自己的家乡,不是为了保护他赵构的江山社稷。

  赵构很想处置这些人,以儆效尤。

  可面对这种普遍现象,赵构根本追究不过来。

  关键,赵构怕他要是真追究了,这些人就更会投降大元帝国,或者更不听他的命令了。

  总之,在赵构看来,他手上的宋军,不仅不听他的调遣,还是随时都有可能炸死他的炸弹。

  赵构理所当然地认为,他绝不能率领这样的宋军抵御大元军的攻打。

  所以赵构只能跑。

  可逃过长江后,赵构发现,他已经无处可逃了,江鸿飞要是再对他穷追不舍,他就成了瓮中之鳖。

  没办法,赵构只能乞求江鸿飞放过他。

  为此,赵构甚至不惜搬出他老娘来,暗示他跟江鸿飞也不是外人。

  可能是赵构的诚意打动了江鸿飞。

  大元军竟然没有过江。

  不仅如此,江鸿飞还派柴进和萧容来跟赵构议和。

  赵构大喜过望,盛情招待柴进和萧容。

  柴进告诉赵构,他娘韦贤妃为江鸿飞生下了一个儿子。江鸿飞龙颜大悦。韦贤妃趁机为赵构求情。江鸿飞因为心情好,答应放赵构一马。

  听到这里,赵构的心里别提有多腻味了。

  但表面上赵构还是满脸堆笑的奉承江鸿飞道:“陛下真龙精虎猛也!”

  赵构无耻的样子,让很多宋臣脸上都露出失望之色,有些甚至对赵构露出鄙夷之色。

  当然,也有一些宋臣觉得,赵构做得对,在现在南宋小朝廷完全不敌大元帝国的时候,就得隐忍。

  楚汉战争时期,楚军找到刘太公与吕雉等人带回作为人质。

  楚汉两军在广武对峙,相持数月也未能分出胜负。

  刘邦于是派大将彭越袭扰楚军粮道,导致楚军粮草不足。项羽对此十分忧虑,便让人做了一个很高的砧板,把刘太公放在上面,底下放了一口大锅。然后项羽对刘邦大喊说:“赶快投降,不然就把你爹煮了。”

  刘邦回答:“我与你一同接受义帝的命令结拜为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一定要煮你爹,希望能分我一杯肉汤。”

  这才是干大事之人需要具备的素质。

  跟刘邦相比,赵构这太不足一提了。

  柴进没有嘲笑赵构,而是劝赵构道:“大王与陛下本是一家,也没必要打打杀杀,陛下言,你只要答应几个小条件,便将江南诸郡赏赐给大王。”

  赵构大喜,忙道:“愿闻其详。”

  柴进说:“条件有三:一是,陛下已然废掉赵宋,你再号宋康王,不妥,依我看,你不如改跟陛下姓,做我大元康王,如何?”

  而现如今,江鸿飞竟然想将他唯一的一个倚仗也给剥夺了,让他变得更加名不正言不顺。

  不只赵构,那些希望赵构不顾一切跟江鸿飞求和的宋臣,面对大元帝国开出这样苛刻的条件,也是倍感为难。

  但伱要说大元帝国这个条件开得无理吧,也不是。

  毕竟,赵构的生母改嫁给江鸿飞了,他改跟江鸿飞姓,也是情理之中。

  这一方面是因为汪、黄确实无能,而且不知抵抗只会逃跑的他们名声已经臭大街了,再用他们,可能会引起公愤;

  另一方面是,赵构也觉得汪、黄误国。

  当然,赵构不是因为汪、黄巧言令色、善于谄媚而觉得他们误国,赵构是觉得,汪、黄在骗他,整天说只要他向江鸿飞乞和,江鸿飞就会放过他,结果这根本没用,还造成大元军兵临城下,让他从扬州仓皇出逃的窘局。

  汪、黄被赵构撤掉了之后,赵构任命朱胜非为宰相,王渊为枢密使兼御营都统制。

  朱胜非冲赵构摇摇头,示意赵构不能答应这样的条件。

  可赵构犹豫了一下,却道:“不知陛下还有甚么条件?”

  见此,柴进和萧容就是暗自一笑,他们知道自己这次的任务应该能完成了。

  但柴进和萧容都没有表现出来。

  柴进笑着说:“剩下那两个条件便简单了。一是,将你家与金国、西夏、楚国签的盟约、御笔、国书和誓书交给我二人带回国都,陛下好以此为凭证,去找这几家算账;二是,今我大元以一敌四,人才不免有些捉襟见肘,陛下想跟康王借几个人才用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