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汉正文卷第五百八十一章势在必行畅想成真糜旸说的每个字,刘备表示他都听懂了。
可在将糜旸说的每个字串联在一起后,刘备却愣住了。
他这次的愣神,比方才那次更久一些。
见刘备没有第一时间答应他的奏请,糜旸以为刘备是心存顾虑,他便焦急地再度劝说道:
“若陛下能采纳臣的方略,臣可保证臣的这个方略,至少对我军有三大好处。
第一个好处是,我军可尽可能的缩短时间,尽可能的集中有生力量来攻打长安城。
有这层保障在,我军夺下长安的成功性将大大增加。
第二个好处是,我军可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敌将曹真等人皆是深通兵法之辈,可正因为如此,彼等才不会想到我军竟胆敢如此做。
彼等现在一定想徐徐撤军至陈仓后方,然后借助着扶风一些险要的地势,构造营垒防线层层阻击我军。
若我军主力不能快速通过陈仓,时间拖延日久之下,贼军构筑的防线形成,那我军前往长安的道路将更加艰险。
唯有用出其不意的办法,才能打乱敌军的部署,才能让敌军没有充足的准备时间,从而掌握住长安之战的主动权。”
在连续说完这两个好处后,糜旸停顿了一下,然后继续说道:
“如此做的第三个好处在于:
早在梁州之战后,关中就因我军大胜之声威,而人心震怖,六神无主。
当下梁州之战虽已过去半年有余,但我军又新取得街亭大胜,千里凉州疆域,不日也将落入我军手中。
在这三个事实的影响下,关中内部思念汉室之人,势必不在少数。
只要我军能在贼军退兵后,绕开陈仓,直入关中腹地,这样关中诸县皆可见我军势不可当之势。
如此一来,心中早就思念汉室的人,势必会揭竿而起,响应我军。
即使大部分世家豪族在我军进入关中腹地后,会先保持着观望状态,但这一点对我军也是有利的。
观望代表着大部分世家豪族不会马上相助我军或贼军任何一方,这可在很大程度上削弱贼军在地利上的优势。
彼消我长之下,长安之战臣才更有把握!”
在说完最后一句话后,糜旸已然起身来到刘备的榻前,然后对着他深深一拜。
今夜糜旸来寻刘备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想劝说刘备召诸葛亮前来关中,与他一同北伐。
诸葛亮是大汉开府治事的丞相,他的地位是在糜旸之上的,要想让诸葛亮前来关中,也唯有刘备有这个权力。
糜旸本以为他的劝说会很顺利,毕竟刘备一向信任他,他说的方略也能让关中的局势,大大有利于汉军。
最重要的是,刘备与旁人不同。
旁人在听到糜旸的想法后,哪怕是知道,糜旸会让诸葛亮留守后路,但也会觉得糜旸是在异想天开。
当年西楚霸王天纵之资,在正面战场上,几乎打的刘邦抬不起头来,但为何最后会被迫想与刘邦结盟?
原因就在于他的后路不稳。
而当年西楚霸王不是没想过稳定后路。
可凭借着不多的兵力,在后方有着精锐敌军的情况下,为己方大军牢牢的守住后路,本就是一件极难的事。
要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常人能守住一月,已然可以称得上名将。
可很明显一月的时间,糜旸不可能拿下长安。
糜旸至少需要半年的时间。
本就难以办到早已验证过的事,再加上如此大的时间跨度,旁人会觉得糜旸是在异想天开,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除非糜旸亲自来——就像当年的西楚霸王要想彻底稳固他的后路,也唯有自己前往一般。
这也是不可能的,糜旸与当年的西楚霸王,都没有分身的本事。
只是糜旸虽不会分身,但眼下大汉中,不是没有人在军略上可以与他相提并论。
那人正是诸葛亮!
身为穿越者的糜旸对这一点再是了解不过,而一向善于识人的刘备,又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一点呢?
既然如此,刘备还在迟疑什么呢!
看着糜旸郑重地对自己下拜,刘备的脸上并没有喜色。
糜旸已经将他的方略解释的很清楚,刘备听得懂。
诸葛亮是否有可能为糜旸守住后路,刘备心中也有数。
本来自己心中的期待得到满足,刘备应该开心才是,可他并没有。
因为他虽然军略比不上糜旸,但在看破人心思这一点上,当今天下无人可出他其右。
沉默良久后,随着一声叹息发出,刘备对着糜旸问道:
“若守不住呢?”
刘备的这句话,让糜旸也沉默了起来。
庙算,是发动大战前的第一个步骤。
方才糜旸对刘备提出的方略就是庙算。
可任谁都知道,庙算再如何精妙,却从来没有百分百一说。
诸葛亮是有可能为糜旸守住后路,这种可能性还不小,但诸葛亮不是神,他也有可能守不住。
“若守不住呢?”
见糜旸没有回答自己,刘备又加重语气问了一遍。
在刘备的“质问”下,糜旸只能答道:
“不久后,凉州再无精锐之贼军,凉州落入我朝疆域,已成事实。
就算丞相守不住,以丞相抚辑四方的才能,他也断不会让我朝失去凉州。
只要凉州不丢失,我军这次北伐就是有收获的,且休养生息数年后,国力将会得到一次增强。
到那时,我军可在天下有变时,再度起兵夺取长安。”
糜旸说的是事实。
自他穿越以来,在他及诸位季汉俊杰的努力下,当下大汉的版图有荆、益、梁、凉四州之地。
除此之外,曹魏的国力连续遭受打击,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事实。
在这种情况下,今世季汉的国力相比于历史上的季汉,早就不在同一维度上。
今世的季汉,从根本上已经初具夺取天下的资本。
糜旸说的事实,并未让刘备满意。
他想要听的不是这个答案。
见糜旸顾左右而言他,刘备最后直接问出了他心中真正想问的那一点。
“若孔明守不住,你会如何?”
刘备的询问,让糜旸深吸了一口气。
他会如何?
后路断绝,军心崩溃,周围无群山可供自己隐藏行踪,加之魏军有熟悉地利的铁骑
在这种种因素下,他最后的下场大概率会如何,不难猜测的。
可绕行陈仓是糜旸提出的方略,这个方略一旦失败后产生的巨大风险,本该也由他来承担。
糜旸抬起头看向刘备,他的眼神中有着坚定。
“臣是大汉的大将军。
既为大将军,当一切以大汉为重!
我来日如何,并不重要。”
关中对于大汉来说有着怎样的战略意义,长安对于大汉来说有着怎样的政治意义,糜旸心中很是清楚。
为了那两重重大的意义,冒险又如何?
历史上诸葛亮与姜维的数次北伐难道不冒险吗?
有些事,是必须要做的。
他来之前答应过赵云,一定会竭尽所能为大汉,为他们拿下长安。
当世人不轻易诺,可一旦许下诺言,本就需要用性命来履行。
糜旸知道刘备是在担忧自己的安危。
只是上有所好,下必效焉。
相比于自己,刘备拖着病体亲征,再加上当下病情已经有所反复,却还硬撑着在前线,这难道不是更大的冒险吗?
刘备从糜旸的眼神中读出了他的坚定,而糜旸的话也让刘备大为动容。
严肃的神色快速地从刘备脸上褪去。
“势在必行?”
“势在必行!”
“你过来。”
听到刘备突然召唤自己,糜旸有些心虚。
他方才的语气有些强硬,他怕刘备用手指弹他脑壳。
可面对刘备的召唤,他又不能不过去。
糜旸猜测的没有错,当他来到刘备的榻边重新坐下后,刘备的确伸出了手指直接朝着他的脑门而来。
不过在手指即将接触糜旸的额头时,刘备却终究没有下得去手。
刘备化指为掌,在糜旸的头上轻轻抚摸了几下,与少时糜旸表现好时,他对糜旸表达出赞许时做出的动作一般。
“你很聪慧,你肯定已经看出我的病情有所反复。
你很年轻,你本来是无须如此着急的。
你一直闭口不谈那一点,但我知道你心中想的是什么。
你是怕,我无法在有生之年进入长安吗?”
听到刘备戳破了自己心中隐藏最深的想法,糜旸的眼眶中一下子出现了水雾。
糜旸的表现,让刘备知道他是说对了。
这就是糜旸势在必行的真正缘由。
糜旸不是神明,生与死不是他能左右的事。
但糜旸希望那一日到来的时候,刘备不会有遗憾。
长安在望,却终究咫尺天涯,这样的事,糜旸不会让他发生。
看着眼前眼中蓄满泪水的糜旸,刘备做出了一个糜旸似曾相识,却又好久不见的举动。
刘备缓缓将腰间的玉佩,解了下来伸到糜旸的身前。
见到这一幕的糜旸,再也忍不住,眼中的泪水一滴滴落了下来。
糜旸认得这块玉佩,这块玉佩是当年刘备求学时,他的座师卢植看出他有匡扶汉室的志向而赠予他的。
由于这块玉佩,承载着先师对他的期望,故而刘备数十年来一直很珍重它。
可这块玉佩,并非没有与刘备分离过。
别看大汉现在国运蒸蒸日上,可就在十数年前,糜旸年少的时候。
刘备与跟随他的人,时常因为战败受到敌军的追杀。
朝不保夕,刀兵加身,四处流离,是那时候的常态。
这种常态纵使是那时尚年幼的糜旸也不能幸免。
最惨烈的莫过于当阳之战那一次。
当阳之战的惨痛经历,让刘备吸取了教训。
后来赤壁之战时,刘备为了保全一众子侄,在前往江夏的路上将糜旸等子侄托付于长沙城外的一户人家中。
那时候糜旸、关兴、张苞等人尚年幼,突然要与朝夕相处的长辈分离,加之又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心中又岂会没有惧怕呢?
惧怕之下,难免就会有哭闹。
为了安抚一众子侄的哭闹,刘备便将腰间的玉佩解下当做信物交给年纪稍长的关平,并保证不久后他一定会来接他们。
刘备的举动,成功让当时的糜旸等人停止了哭闹。
因为他们都知道,那块玉佩对刘备来说,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
后来赤壁之战获胜后,刘备并没有食言,第一时间亲自前来将他们接到身边。
这件往事,身为当事人的糜旸并未忘记。
而聪慧的他更是知道,刘备这时取出玉佩交给他的用意是什么。
当年刘备将贴身玉佩交到糜旸等人手中,是许诺他一定会回来接他们。
现在刘备想将玉佩交给糜旸,是想让糜旸如他当年一般,要取得大战的胜利。
然后平平安安地,亲自将他接入长安城中。
这是刘备希望糜旸能做出的保证,也是他对糜旸的一种祝福。
明白刘备这层用意的糜旸,又怎么能忍住眼中的泪水呢?
后世很多人不明白,季汉为何会有那么多可歌可泣的情谊。
那是他们没有经历过季汉中人,于生死危难中不离,于刀光剑影中不弃的过往。
一起经历过那些过往的季汉中人,他们既是君臣,同道,但更是家人!
有幸的是,糜旸今世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份子。
在快速抹开脸上的泪水后,糜旸起身,郑重地从刘备手中,接过了那块玉佩。
“最迟年底,臣一定会攻下长安。
到那时,臣一定会来亲自接陛下的。”
糜旸的两声一定,让刘备的脸上浮现了笑容。
刘备示意糜旸扶自己起身,在被搀扶着来到案前后,刘备在明亮的烛光下,快速写好了一道征召诸葛亮的诏书。
随后,刘备便将这道诏书交到糜旸的手中。
“我信你。”
就好像当年你信我一般。
丁封不知道在外等了多久,在他以为糜旸今夜要与刘备同榻而睡的时候,糜旸的身影终于从帐内走了出来。
当糜旸来到丁封身前后,丁封发现糜旸的手中正紧紧捏着一封诏书。
这让他眼神一紧,连忙低下了头。
可随后糜旸却将手中的诏书直接交到丁封的手中,对着他吩咐道:
“挑选精骑,连夜发往成都!”
在说完这句话后,糜旸又对着丁封下令道:
“派信使前往街亭知会左将军,让他务必尽快解决街亭战事,率军来援上邽!
另让他在战胜贼军后,要搜寻一名名为马钧的人。”
“现在就去!”
糜旸催促的语气让丁封很快就在夜色中消失,前去安排事务去了。
独自站在夜色中的糜旸,在脑海中不断复盘着来日的战术。
良久之后,糜旸长长的出了一口气。
后世人曾无数次畅想过,历史上诸葛亮北伐时,若法正与庞统任何一人尚在,汉军会是怎样的情形。
现在这畅想即将成为现实了。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大家,中秋节快乐!
祝你们生活美满,家庭和谐~